公眾活動/禱告
進入場景
耶穌基督
耶穌生平

耶穌(古希臘語:Ἰησοῦς,可拼為Iesous),基督教的中心人物,是基督教的開創者。

按照新約聖經的記載和傳統的基督教信仰,耶穌基督本是三位一體的永恆的神的第二位格,稱為聖子。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,他降世為人,道成肉身,他是舊約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(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「默西亞」),就是受膏者的意思,因為他是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。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地區,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,生下耶穌。他三十歲開始傳道,自稱神的兒子,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,宣稱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。傳道三年以後,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,被羅馬官府判處死刑,被釘死在十字架上,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世的目的,他的死為人的罪付上贖價。他三天以後復活,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,然後升天,坐在父神的右邊。他還要榮耀再來,審判一切的活人死人,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,反得永生。(見「使徒信經」)

耶穌的生平基本上全部記載在新約聖經的四本福音書上。學者普遍同意有耶穌其人生活在那個時代,但他的身份問題,比如他是否是童貞女懷孕所生,他是否行過那些神蹟,是否死後復活,是否是神的兒子,甚至是神等等,成為許多宗教(如猶太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)和許多哲學思想的爭論的焦點。
耶穌源流

耶穌生平主要記載在《新約聖經》的四福音書,在羅馬帝國時代的官方歷史文獻上則只有零星的側面記載。下面是聖經中記載的和基督教傳統上所信的耶穌的生平。
降生

耶穌降生

耶穌基督本是三位一體的永恆的神的第二位格,稱為聖子。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,他降世為人,道成肉身,他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,就是受膏者的意思,因為他是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。

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,大希律王統治期間,在加利利地區的拿撒勒城,有一位童貞女馬利亞已經許配了一個木匠約瑟,還沒有迎娶,天使加百列向她顯現,宣告她將要由聖靈感孕,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,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拯救出來。約瑟是大衛的後代,是一個義人,因為馬利亞的身孕,想把她暗暗地休了,經過天使向他說明而回心轉意。

因為當時的人口普查,所有的居民都須各歸故鄉,約瑟帶著懷孕的馬利亞前往大衛的城伯利恆,客店裡沒有地方住,在馬槽裡生下耶穌。那天晚上,天使向野地裡的牧羊人顯現,宣告主基督的降生,他們便來拜訪耶穌,把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開了。東方的博士看見了他的星,帶著禮物也來拜訪。約瑟和馬利亞在耶穌出生第八天按照摩西律法為他行了割禮,並於出生四十天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行潔淨禮。

大希律王聽到有一位要做猶太人之王的嬰孩誕生,便要除滅他,約瑟受到天使的警告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往埃及,大希律殺死了伯利恆城內及其四境所有2歲以內的男孩。耶穌一家人直到大希律王死後才回到拿撒勒居住。基督新教認為耶穌他有幾個兄弟,分別是雅各、猶大、西門與約西,還有幾個妹妹。天主教認為馬利亞終身童貞,沒有其他子女。耶穌繼承父業,亦以木匠為業。

傳道

30歲時,耶穌在約旦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,並在曠野四十天禁食禱告,其間勝過魔鬼的若干試探,往後開始在故鄉加利利一帶開展傳道工作,有很多人跟隨他,他在信徒當中親自揀選了十二位門徒。耶穌表示祂是神的兒子,用淺近而生動的話語,包括許多比喻,宣揚天國的福音。並施行神蹟,比如醫病和趕鬼,讓人可以信他。這過程中,他與猶太宗教領袖產生了很大的矛盾,耶穌在安息日也醫病;他接近當時為猶太社會所鄙視的罪人,如稅吏、外邦人、犯姦淫的婦女,予以安慰鼓勵,並向他們傳講福音;他批評猶太宗教領袖的形式主義和假冒偽善,這些宗教領袖仇視他,開始計劃要殺他。

耶穌的傳道可以看作有兩方面,一是關乎神學的,主要是關於他自己的身份,和天國的降臨,可以說是如何愛神;一是關乎道德的,可以說是如何愛人。

耶穌自稱是天父的兒子,與天父原為一,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,他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,不藉著他,沒有人能夠到天父那裡去。

天國近了,人應該悔改,信從福音,應當愛神並且愛人,當天國降臨的時候,悔改信從耶穌的人會享有祝福與永生。

「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,自己就要那樣對待他人」是耶穌替律法和先知所作的總結。

不可仇恨,要愛鄰舍如同自己,甚至要愛自己的仇敵,為逼迫自己的人禱告。

不可貪求金錢,也不要憂慮吃什麼、穿什麼,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,因為我們需用的東西神都會看顧。

不可自以為聰明,要柔和謙卑,有小孩子的樣式。

不可炫耀善行和虔誠,博取人的榮耀,但要做世上的光,讓人通過我們的好行為,將榮耀歸給神。

不要論斷人,免得我們被人論斷,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,再去掉弟兄眼中的刺。

不可自以為義,要悔改。

不可將摩西律法形式主義化,比如堅持安息日不可治病,因而延誤了病情。但要堅守律法的愛,神愛人的總綱。
受難

耶穌傳道約有三年的時間,在約公元30年左右的逾越節前夕,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,受到群眾的歡迎。耶穌和門徒一起吃逾越節的晚餐,這成為他最後的晚餐。這中間他為門徒洗腳,囑咐他們也要這樣彼此服事;預言自己將要受難,門徒將要四散,但會回來;為門徒禱告,應許聖靈會降下;設立聖餐的聖禮。關於聖餐的設立,聖經這麼寫道:

耶穌又拿起餅來,祝謝了,就掰開,遞給他們,說:「這是我的身體,為你們捨的,你們也應當如此行,為的是紀念我」。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,說:「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,是為你們流出來的」。(路加福音22:19-20)

猶太的宗教領袖,包括祭司、法利賽人、文士,對耶穌非常憎恨,以三十兩銀子收買了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。他帶領軍兵找到耶穌,以親吻耶穌為暗號,把耶穌拘捕。他的門徒彼得(天主教稱為伯多祿)拔刀削掉祭司僕人的耳朵,耶穌阻止他說:『收刀入鞘吧!凡動刀的,必死在刀下。』耶穌在治好了那人之後,終於被抓走了。

猶太宗教領袖以「自稱神的兒子基督」的褻瀆罪名控告耶穌。在猶太群眾壓力下,羅馬帝國派到猶太行省的巡撫彼拉多先將他鞭刑,然後判處死刑,押往各各他的刑場,在十字架上將他釘死,大約三個小時以後斷氣。這時遍地黑暗,聖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,象徵著因為耶穌的死為人的罪付上了贖價,人與神之間的隔閡被除去。這是星期五,日後基督教以每年的這一天為受難節,紀念耶穌受難。關於耶穌受難的意義,聖經上這麼講:

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。...罪的工價乃是死(羅馬書3:23,6:23)

按照定命,人人都有一死,死後且有審判。基督一次被獻,擔當了多人的罪。(希伯來書9:27-28)

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,已經被殺獻祭了。(哥林多前書5:7)

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,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。(羅馬書5:8)

神愛世人,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人們,叫一切信他的,不致滅亡,反得永生。 (約翰福音3:16)
耶穌受審、受難的時候,眾門徒非常驚恐。雖然耶穌曾經多次向他們預言自己的受難,但他們並沒有準備好。曾經誇口「就是必須和你同死,也總不能不認你」的彼得,在別人問他是不是耶穌門徒的時候,居然三次否認,正如耶穌預言。耶穌受難的時候,他的門徒約翰,他的母親馬利亞和其他幾位婦女在場,其他的門徒可能已經逃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