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的介绍
轉載
佛教
起源
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, 印度的释迦牟尼对其弟子的教导和展示开始流传和发展成为佛教。目前全球佛教信众数亿, 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。佛教对包括中国的亚洲各地区之影响特别深远和巨大。佛教重视人的觉悟, 信徒修习之目的在于悟道, 看透生命与万物的真相, 断除生老病死、求不得等等的烦恼, 得到解脱。
教义与概念
佛教的教义博大精深, 难以简单地将之说明,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佛教, 以下就把一些佛教所提及的概念简单介绍, 以供参考:
小乘与大乘:
佛门修持,向有小乘和大乘之分。小乘独善其身,大乘普渡众生。中国汉传佛教,以大乘为主。
菩萨:
菩萨, 是梵文音译, 也是“菩提萨埵”的简译, 菩提是“觉”, 萨埵是“有情”。意即觉悟真理和解救众生的苦难。有说“烦恼即菩提”, 意指烦恼是通向觉悟之路。
色:
有说: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” 这里的“色”是指由因缘和合起来的物质。
因缘:
因, 是引致结果的直接原因; 缘, 是外来的间接原因。佛家认为世间万事万法的存在都来自因缘。
四大皆空:
“四大”一般指“地、水、火、风”。所谓“四大皆空”是指要明白物质世界之虚幻, 以无欲无畏精神面向人生。
五蕴非有:
「我」是物质与精神的聚合体, 即佛教所称的五蕴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色是物质, 受、想、行、识是精神。五蕴非有即是「无我」。
四圣谛:
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
苦谛:
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盛荫。也有称之为人生八苦。
集谛:
贪(贪欲)、嗔(仇恨)、痴(不知无常)。
灭谛:
灭除集谛(贪、嗔、痴)的一切惑业。
道谛:
揭示灭苦的方法。
轮回:
因为贪、嗔、痴三毒不断, 众生都在天界、人道、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和地狱这六道里无止境地生死流转。
六度:
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;从苦恼到安乐的法门, 也是普渡众生的方法, 乃佛门弟子必修科目。
「佛」:
是印度语,译作「觉悟」之意。明白宇宙万物及人生真理, 便是佛。有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 只要是觉悟了, 便成佛。
般若:
梵语音译,即「智慧」, 带有至高无上之意, 绝非凡人的智慧。
念珠:
又称佛珠、诵珠; 念佛时用以记数的法具。
阿弥陀佛:
西方极乐世界的佛, 寿命无量、光明无量的佛。佛门中人常以“阿弥陀佛”作招呼, 或以之表示关怀、歉意等。
崇拜:
佛法原是“六亲不敬,鬼神不礼”, 故不会崇拜鬼神。礼佛、念佛则是礼自心、念自心, 也不外求于佛。
算命:
佛门反对算命,谓“命由己造,相由心生。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。”
布施:
即把自身所有施予他人, 有财布施、法布施(佛法的传扬)等。
禅定:
即心无杂念, 不被俗物所迷惑。
涅盘:
为梵语音译, 灭去一切贪、嗔、痴的境界, 不再轮回。一般也用来尊称出家人去世。
圆寂:
涅盘的另一个译名, 指诸恶寂灭。现在僧侣过世也称为圆寂。
五戒:
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,不妄语,不饮酒。
六根:
佛家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远离烦恼的境界就称为六根清静, 即再没有任何欲念。
十恶:
起罪之原是身、口、意。身业不善者杀生、偷盗、邪淫;口业不善者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;意业不善者起贪、起嗔、起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