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氏源流
  • 姓氏圖騰
    楊氏起源

    1、出自姬。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,人稱唐叔虞。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,因唐地有晉水,就改稱晉侯。周宣王之子尚父,幽王時被封為楊侯,春秋時晉國滅楊,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。晉武公(燮的第10世孫)時封次子伯僑于楊,稱楊侯,是為楊人的受始祖。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,為羊舌大夫,是為羊舌氏。突之孫肸,字叔向,又稱叔肸,因戴晉有功,被分封于楊氏邑,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,稱楊氏。西元前514年,晉滅羊舌氏,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,遂居華陰,稱為楊氏,史稱楊氏正宗。

    2、出自賜。三國時,諸葛亮平定哀牢夷(湖南、貴州的僚族分支)後,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、張、楊、李等。

    3、出自他改楊。如福建林遷居廣東梅州後改楊。《北史》載,楊義臣本尉遲,後改楊氏。

    4、出自他族改。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,施行漢化,有代北三字莫胡盧氏改為楊氏。

    5、以封地為。周武王之子(姬)叔虞,字子於。周滅唐(今山西翼城西)後,把唐封地給他。並賞給他懷九宗。叔虞(又稱唐叔)的兒子燮繼位以後,因唐地南臨晉水,就改稱晉侯。這樣,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。叔虞的後裔有封于楊者。楊,在今山西洪洞東南。春秋時滅于晉國,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。被封于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“楊”作為氏。

    分佈地區

    1.楊姓的發源地,是在今山西省境內,後為晉所滅,其子孫因避亂,遠在春秋戰國(前770—前221年)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士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,散佈于長江中下游地區。

    2.至秦漢之際,有的遷居河內,有的遷居馮翊(今陝西大荔)。楊姓為晉所滅後,便向西發展繁衍,其先遷入陝西,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,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。

    3.至漢時楊姓已廣泛分佈於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。楊姓入川也於此時,多由湖北、陝西遷去。早在春秋戰國之時,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(今湖北潛江一帶),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,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。與此同時,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,散佈于長江中下游地區。

    4.當代楊姓的人口已達到3696萬,為全國第6大姓,大約占全國人口的3.1%。根據新華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電,國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的“百家姓”順序已經新鮮出爐,楊姓保持第6位。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楊姓人口由240萬激增到3700萬,增長了15倍多。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。

    5.四川為當代楊姓第1大省,居住了楊姓總人口的12.4%,占省總人口的4%。全國形成了以長江以北、內蒙古以南和以東的高比率楊姓區,以及長江以南的低比率的南方楊姓區。在內蒙古、大西北、西藏地區,楊姓人數很少;而高比率楊姓區又以秦嶺和三峽為界,形成雲貴川高密度的楊姓區,以及兩湖、黃淮、北方和東北四塊低密度的楊姓區。

    6.在近600年中,楊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、元、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,由東南部向華中、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由東南和南方的遷移,特別是向西和西南地區的強勁的回遷,以及向東北地區的移民。

    家族名人

    楊朱:春秋戰國時代的道家學派領導人之一

    楊震:楊寶之子,是「銜環」典故所指的「四世太尉,德業相繼」的第一代

    楊彪 : 楊修父親

    楊修:楊震的玄孫,東漢末年丞相曹操的主薄

    楊訓 : 崔琰推介給曹操的官員

    楊阜 : 曹魏官員

    楊利偉: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

    楊貫一:香港富臨飯店創辦人及總廚

    楊采妮:香港歌手

    楊千嬅:香港歌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