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gins of Tsang
  • Totem
    Origins of Tsang

    曾來源比較純正,據有關史料查證,主要出自姒,為夏禹的後裔。相傳帝舜時,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,故帝舜便賜予禹姒。據《世本》、《元和纂》及《氏考略》所載,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,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“鄫”的地方,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。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、商、周三代,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,一直到春秋時代,即西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。這時候,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,並在魯國做了官。其後代用原國名“鄫”為氏,後去邑旁,表示離開故城,稱曾氏,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,一直流傳到今天。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冒的記錄,現在曾的中國人,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,系出上古聖君夏禹,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。所以,對於同聯婚,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。

    分佈地區

    1.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。先秦時期,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為官,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,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,使曾姓族人遍佈于山東、河北等地。秦漢期間,曾姓人因一直以“孝”著稱,被封建統治者尊為“宗聖”,從而聲名顯赫,家族昌盛。

    2. 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,曾為西漢山陰縣都鄉侯,曾樂之子渙有二子:旃、光。光的四世孫頊家望於扶風(今陝西省興平東南),是為扶風房,其二子玉、昌分別徙于冀州(治今河北省冀縣)、青州(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)。

    3. 曾寶之孫曾據,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,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(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)之吉陽鄉,是為吉陽房。曾據有二子:闡與王易。曾闡的五世孫曾丞有三子:珪、舊、略。略居撫州南豐(今江西省廣昌縣東),為撫州(治所在今江西省臨川市西)房。

    4. 從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佈全國,名人不斷湧現,家族勢力日漸壯大的局面,逐漸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姓之一。盛唐時期,社會安定,宗族發展速度加快,擴張、播遷亦為時尚。唐末,曾姓有入遷福建者。至宋末,由於戰亂,外族入侵,曾姓又幾度遷移。

    5. 元明清時期,曾姓已播遷於各地,且有遠播臺灣與海外各地者。當今曾姓在我國人口眾多,尤以四川、湖南、廣東、江西等省多此姓,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。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、臺灣第十六位的大姓,人口眾多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。

    家族名人

    曾皙 :春秋時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

    曾參 :春秋末期魯國人,世稱「曾子」;孔子的弟子之一,相傳著述有《大學》、《孝經》等儒家經典

    曾元裕:唐代名將,曾平黃巢之亂並斬賊首王仙芝。

    曾銑 :明代嘉靖年間兵部侍郎,以禦史巡撫山東、山西

    曾國藩:清代政治家、軍事家、理學家,「中興名臣」之一;文學家,晚清散文「湘鄉派」創立人

    曾約農 :東海大學首位校長,曾紀澤之孫

    曾志朗: 中華民國前教育部長

    曾憲梓 :「領帶大王」,前香港總商會主席、前全國人大常委

    曾培炎 :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

    曾憲林 :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部長、全國人大常委、財政委副主任

    曾慶紅 :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、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

    曾蔭權: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

    曾近榮 :香港主持人,由於經常教人用「哥士的」清潔而有了「哥士的」的稱號,曾參演電視劇,已去世

    曾蔭培 :前香港警務處處長,退休後任職新創建集團執行董事,曾蔭權胞弟

    曾志偉 - 香港藝人

    曾鈺成 - 民建聯創黨主席

    曾德成 - 民政事務局局長

    曾灶財 - 自稱九龍皇帝,聞名於街頭塗鴉,其街頭書法經常寫上曾

    曾俊華 - 前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